写生中国*三友画廊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9|回复: 2

大家丨老实为正——戴泽作品欣赏

[复制链接]

158

主题

99

回帖

888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88
发表于 2025-10-27 00:55: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家丨老实为正——戴泽作品欣赏 2021-10-28 06:00

来源 写生啦
戴泽先生
中央美术学院的著名教授戴泽先生(1922—)是新中国第二代油画家的代表人物、美术教育家。他长期从事现实主义油画创作,是徐悲鸿先生的学生和追随者,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六十余载,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培养了众多的油画人才。
作品欣赏
《夏日树荫》
布面油画
1946
戴先生的创作非常有感染力,这种感染力源于他画作中质朴、深入生活、忠于时代的艺术价值。作为一个艺术家,他看到的是非常朴素纯粹的美。一张最普通的纸张、一支最简单的铅笔、一点最常见的水彩就可以把他内心的追求和绘画的价值体现出来。他用非常直接的方式把对生活、对自然最真切的内心感受和心灵共鸣展现在画布上,原原本本地将那个时代的气息传递出来。正如高尔基所说,一个老人就像一座活着的博物馆。通过戴先生的画作可以看到,他那一代画家,艺术创作从人民中来,用真情实感传达出现实生活中的美感。好的艺术超越时空,因为它们基于人性光辉中对真善美的追求,有这样的艺术内涵,戴先生作品中的生命光辉不会随时间暗淡,而是愈发熠熠生辉。
大青树
1980年作
39*50cm
戴先生在老美院经年累月默默地画画,老一辈艺术家的精神、情怀更多的是在画中传递。戴先生画画的时候基本都是写生。他的绘画技艺扎根于写生,创作性的部分也是源于写生,生活中最朴素的东西都能入画。我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工作时,美院有个“U”字形教学楼,油画系就在里面,几乎每天都能看见戴先生在这个楼里画画。戴先生画得非常真诚朴实,有些人可能会误解为老旧。但是随着艺术阅历的增长,我越发认识到戴先生的画中有艺术最根本的核心价值:他用更加直接与朴素的方式去表达人类心灵以及心灵对美好事物的感动。戴先生的这种可贵的作画态度,给了我之后的绘画生涯稳固的信心与信念。
——杨飞云
《“老实为正”谈戴泽画艺》节选
太行山下
1963年
颐和园智慧海
1979年作
36*49cm
窗外之四
2013年作
53.5*33.5cm
颐和园后湖
1979年作
36*50cm
西双版纳棕榈
1980年作
39*51cm
颐和园春雪
1979年作
36*49cm
大连港 1961年
花旗藤
1978年作
永定河畔
1975年作
38*54cm
永定河
1975年作
38*54cm
生命之水
1964年作
39*51cm
莎迦熊妹村
1964年作
60*120cm
布达拉宫
1973年作
40*52cm
夔门天下雄
1975年作
云深不知处
1975年作
西安户县麦子地
1974年作
40*55cm
植物园
1978年
新疆
1983年
昆明湖
1987年
颐和园
《西藏当雄》
布面油画 75×49
1964
《错那雪中温泉》
纸本油画 14.5×18
1963
佛香阁
1979年作
51*36cm
金银花
1990年作
40*54cm
喀什
1979年作
《芍药》
木板油画 53×40cm
1960
北平窗外的雪
布面油画 33X52cm
1946年
整修柏林
1951年
北京动物园的白熊
1952年
耐火砖厂出砖头
1958年
大炼钢铁广西鹿寨
1959年
老虎滩
1961年
1961年
大鱼岛
1962年
西藏春节
1964年
三峡
1992年作
45*32cm
修建新疆库尔勒火车站
1979年作
窗外之一
2000年作
60.6*49.6cm
《时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8

主题

99

回帖

888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88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7 00:56:30 | 显示全部楼层
边走边画

打破了常规回顾展按照艺术家的艺术生涯分期叙事的板块结构,本次展览聚焦戴泽风景画的内容,进行梳理与展示。展览共设置八个章节,以简洁、凝练的标题加以提炼、区分。在展览的序章中,“虚像”作为展览整体切入点,通过光学装置与文字,让观者率先在交互中体验艺术家视力障碍可能造成视觉不适,从而引发、触动观众对何为“虚”与“实”的思考。
在展览单元中,按照戴泽先生表现的风景画内容分为“迹“、“泽”、“途”、“拓”、“乡”、“野”六个相对独立的展览板块。“迹”即古迹、胜迹,是存放历史的地方。本章展示出戴泽在不同时期游访名胜古迹与革命圣地的风景画作,1946后,戴泽应徐悲鸿之邀,前往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担任徐悲鸿的助教,从此开启了他的北上生涯。艺术家在1952年创作的《天安门》呈现出一派新中国成立后的鲜活景象,同样也记录下了戴泽一段有笑有泪的“北漂人生”。
戴泽,《天安门》,40.5x52.5cm,布面油画,1952年,私人藏
戴泽,《北京站竣工》,35.1×52.7cm,纸本国画,1995年,私人藏
1963年,41岁的戴泽被中国美术家协会派往西藏采风,进藏前,他曾在成都短暂停驻,留下了一批彩墨作品,同样绘于1963年的《成都昭觉寺》与《都江堰》,便展现出戴泽在进藏前对成都历史景观的随行随绘,这些随笔性质的勾画,呈现出他将历史遗迹转换为画中风景的艺术功力。
1953年,麦积山勘查团合影,吴作人带队
1953年6月,戴泽参加麦积山勘查团
1953年6月,戴泽参加麦积山勘查团
1964年戴泽在西藏
展览选取的戴泽于行旅途中创作的风景画,如同文化与历史的媒介,戴泽将这些他瞩目观看,提笔写生的历史场所转换为画中风景,并在历史与审美的统一中,创造符合审美与诗意的视觉图像,让当下的观众得以通过艺术的途径抵达历史,同样,这也是艺术家经由艺术留下的人生轨迹。
戴泽,《成都昭觉寺》,29x46cm,纸本国画,1963年,私人藏
戴泽,《都江堰》,43x38.5cm,纸本国画,1963年,私人藏
戴泽,《延安宝塔山》,40×54.5cm,纸本油画,1974年,私人藏
展览的第二章节“泽”,将戴泽表现江河湖海的风景创作单独辟为一个单元。泽,即水积聚流动的地方,与前章“迹”相呼应,即是流动的疆域、精神的象征,暗示着历史的流逝与时空的动态。自然一直以来是戴泽的老师,正如韦启美的总结与形容,戴泽“把自然当老师,把写实当本份。在自然面前,他只是认真地看,诚恳地表达自己感到的形象。他对自然越真挚,自然给予他的便越丰富。”【3】
戴泽,《大连港》,52.5x37cm,纸本油画,1961年,私人藏
戴泽,《夜》,47x28.5cm,纸本国画,1962年,私人藏
戴泽,《成都走马河》,43x39cm,纸本国画,1963年,私人藏
戴泽,《重庆北温泉》,51x22.5cm,纸本国画,1973年,私人藏
戴泽,《汉口夜泊》,27x39cm,纸本水彩,1973年,私人藏
戴泽自小在四川云阳的长江边长大,那里的码头景象,水上生活与风光,给戴泽留下了极其生动美好的童年印象。戴泽常常以丰富的色彩和灵动的笔触,描绘着他与“水”的亲近之感。几乎总是兴之所至,信手勾勒,戴泽仍采用了丰富的形式,以彩墨、水彩、油画等媒介,表现他目之所见的大连、成都、重庆、汉口等地的江河湖海。历史流逝,生命流动,戴泽笔下的江河风景如绵延的意象,于不同景象的变迁中,暗涌着民族精神构建的过程。
戴泽,《三峡》,53x39cm,纸本国画,1973年,私人藏
戴泽,《西陵红灯》,45.5x35.5cm,纸本国画,1974年,私人藏
戴泽,《夔门天下雄》,102x102cm,纸本国画,1985年,私人藏
戴泽,《朝霞》,70x51cm,纸本国画,2009年,私人藏
第三章节“途”有趣地将画家在风景画中捕捉到的交通题材汇聚一章。这批画作中描绘了包括成都、重庆、武汉等地的桥梁,以及艺术家于进藏途中捕捉的风景,那些入画的,带有日常性的港口、归舟、公路、大桥、野径、荒郊等等场景,展现出这位钟情于写生采风,热爱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创作灵感的艺术家,在长年的行旅途中对于“行”的理解。画面中既有生动的叙事性,背后又铺陈有宏大的时代主题,邀请观众走入画面,与戴泽在时空中进行一场共同行走。
戴泽,《都江堰》,43x38cm,纸本国画,1962年,私人藏
戴泽,《成都索桥》,42.5x38.5cm,纸本国画,1963年,私人藏
戴泽,《康藏道上》,27.5x39.5cm,纸本国画,1963年,私人藏
戴泽,《蓉城秋郊》,54x29cm,纸本国画,1963年,私人藏
戴泽,《武汉长江大桥》,51.5x38cm,纸本国画,1973年,私人藏
戴泽,《成都万里桥》,48x41cm,纸本国画,1990年,私人藏
第四章“拓”所选取的戴泽风景画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展览截取了戴先生对于劳动生产改造自然场面的描绘;另一方面,经由艺术家的艺术性处理,集中体现出艺术家如何将自然风景进行再造,从而获得独一无二的艺术面貌。
戴泽,《鸭绿江》,27.5x19.5cm,纸本水彩,1954年,私人藏
戴泽,《十三陵竣工》,37x29cm,纸本水彩,1958年,私人藏
戴泽,《捕》,25x17cm,纸本水彩,私人藏
戴泽,《二七车辆机车厂》,24x18cm,纸本水彩,私人藏
戴泽,《燕山石化炼油厂》,54.5x40cm,纸本油画,1976年,私人藏
戴泽,《杨浦大桥》,44x32cm,纸本水彩,1996年,私人藏
拓,在此既是创造、开拓,同时也意味着人的劳动与艺术家的艺术劳动,彰显出了人的本质力量。从戴泽的这批围绕劳动生产场面的画面中,能领略到他所理解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既通过劳动改造自然,又能与自然和谐相处,画家在这些劳动场景中提炼美学的过程,也是艺术的实践力量对于风景的再造。
1976年戴泽在东方红炼油厂前的合影
1977年在秦皇岛玻璃厂考察

故乡的风景

本次展览在成都市美术馆举办,四川是戴泽先生的家乡,本次展览也是艺术家首次回乡举办个展,别具纪念性意义。据策展人介绍,在六大章节中,第五章“乡”当属核心章节,呼应了戴泽先生回乡展的主题。
乡,即故乡,原乡,是人在风景中的生长。四川是戴泽先生的故乡,亦是他的灵感源泉和血脉所在。1973年,戴泽曾经回到四川,在回北平的路上,他从三峡逆流而上,边行边画,此后戴泽再也没有机缘回到故乡。
展览现场(李光鑫 摄)
“乡”一篇章呈现出艺术家笔下对他最重要的两地,北平与四川的描绘。在画中,艺术家曾反复描摹四川故乡的自然风景和风土人情,用绘画将艺术家与故乡的情感相连。
戴泽,《北平街头》,20x28.5cm,纸本水彩,1946年,私人藏
戴泽,《成都》,43.5x38.5cm,纸本设色,1963年,私人藏
戴泽,《武侯祠》,40x34.5cm,纸本国画,1963年私人藏
戴泽回忆起有关家乡和童年的场景总能特别生动:“学校门口就是长江,天热时,我和玩伴经常下水游泳、摸鱼。到冬天了,大人们把肉切成大块,用盐腌上,再挂起来烟熏,味道特别好。”【4】对故土的兴味与眷恋,无不体现在戴泽的四川写生中。而画家一生中求真、求美的韧性,对于现实生活的反映,尤其是对市井烟火气的敏感与喜爱,正是四川赋予他的独特精神气质。
戴泽,《杜甫草堂》,33.5x44cm,纸本国画,1963年,私人藏
戴泽,《杜甫草堂》,40x35cm,纸本国画,1963年,私人藏
戴泽,《窗外》,45x68cm,纸本国画,2009-2010年,私人藏
最后一章“野”,将戴先生中、晚年着重描绘自然野趣的风景作品进行了共同呈现。戴泽在晚年眼疾日渐严重,在这批返璞归真的风景画中,艺术家展现出一种更为松弛的状态,拥有了一种接近无拘无束的艺术自由。2008年以后,戴泽的视力进一步衰退,无法深入刻画物象,却促使艺术家完成了又一次创作上的转变。他开始以浓烈的色彩和大块面的笔触表达画面的主要关系,不再拘泥于形象与细节,而是在更为表现性、写意的画面中,进行挥洒自如地情感表达,从而迈入了艺术的新境界。
戴泽,《成都河边》,40x34.5cm,纸本国画,1963年,私人藏
戴泽,《燕山》,47x28.5cm,纸本国画,1972年,私人藏
戴泽,《红河》,45.5x61cm,纸本油画,1998年,私人藏
戴泽,《朦胧》,66x44.5cm,纸本国画,2011年,私人藏
戴泽,《张家界》,70×137cm,纸本国画,2013年,私人藏
不同以往的戴泽个展,本次展览除去更强的策展理念,也强调了对于形式感的考量,展陈空间设计方面也有诸多亮点,例如专门搭建的“虚像”装置,让观众得以感受戴泽先生的视觉感受;展览的整体视觉构造也更显前卫,也让展览的定位更为年轻化,流露出让百岁艺术家在当下收获新一代观众,焕发出新活力的愿景。展览还同时设置有特别单元,其中展出戴泽先生的“福豹”系列作品,以呼应春节期间的喜庆气氛。
据策展人介绍,海报几易其稿,最后采用了水印刻字的方法,并透过“虚往实归”,让戴先生笔下的豹子从字中窥来。豹子,一向被认为是戴先生的自画像,豹窥仿佛戴先生用他那穿越一世纪的目光审视着当下。
戴泽,《福豹-Ⅰ》,传统宣纸,80x50cm,2021年
戴泽,《福豹-Ⅱ》,传统宣纸,80x50cm,2021年
戴泽,《福豹-Ⅲ》,传统宣纸,80x50cm,2021年
“虚往实归——戴泽百岁风景艺术展”希望通过一次对戴泽风景艺术的梳理与呈现,引领观众的目光投射在作品本身,跟随艺术家的目光,感受艺术家传达出的思考与人生体悟。而对戴泽先生的风景画中蕴含的艺术理念,也再一次印证了他所笃信的“画你所见”,并非冰冷的机械记录,而是富有生命体温的留存。【5】


我要说一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8

主题

99

回帖

888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88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7 01:00:1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要说一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懒得打字嘛,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右侧内容,后台自定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写生中国*三友画廊论坛

GMT+8, 2025-11-4 05:23 , Processed in 0.13809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