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生中国*三友画廊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6|回复: 1

新浪潮 THE NEW WAVE | 王建红作品

[复制链接]

158

主题

99

回帖

888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88
发表于 2025-10-24 22:18: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浪潮 THE NEW WAVE | 王建红作品 2020-12-25 17:50

THE NEW WAVE
王 建 红
WANG JIAN HONG
中国青岛人,加拿大艺术家联合会会员。自由画家,往返于中国青岛与加拿大温哥华的个人工作室进行绘画创作,近两年侧重探索不同文化语境下的风景画创作特性,崇尚自然,关注自然与生命、人与自然的融合,尊重现实与主观意识结合,探索自己独立的艺术风格。(曾获加拿大艺术家联合会国际艺术展2019大奖,一等奖)
艺术的进程在不断变化、挑战和质疑中摆脱束缚,寻找着更加自由的表达方式;艺术创作应给人在视觉美中带来思考,新艺术应作为信条坚守,无论怎么画或怎么制作都应如此。我寻找一种形式做画是想创建一种经验,在其过程中获得知识,获得被理解,获得简化解读复杂性的世界并让人得到实质性的情感触动的画面效果。长期生活在北美,处在不同语境的切换中,不同文化碰撞中,本身就是一种挑战,中西合璧不是字面上和技术上的定义而是精神的体现。之前我们国人的绘画作品侧重与事物的本身、实物的对应,对个人技术的关注度多于公共意识;加拿大的艺术更具开放、包容、多元、个性、辨识度高的新艺术形态,它化解了流派、风格、主义之间的隔阂,使艺术沿着百花齐放,共性与个性并存的发展时代行进。
寻找中西文化的交汇点、使两者都能互动起来的一种赏读模式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其过程也不时会有惊喜发生,2019年我参加了一个加拿大艺术家联合会主办展览,我的作品意外地拿到了一等奖,在惊喜与困惑中主办方发来祝贺中说,你的作品不是画的好而是主题正切当下关注。当地画家们通常都有一份工作,不与生存问题冲突,技术参差不齐,但都喜欢浓重的颜色,表现自然的力量;关注人性、环保,并拥有多元化、国际化的共识的学术环境。
王建红作品
《夏洛特敦的红砖房》 600mm x 800mm布面丙烯 2019年7月
《温哥华郊区》 300mm x 400mm布面丙烯 2019年8月
《飞沙河边的绿房子》 400mm x 500mm布面丙烯 2019年11月
《森林之眼》 610mm x 760mm布面丙烯 2019年10月
《中国青岛》610mm x 760mm 布面丙烯 2019年10月
《金色的菲沙河》 300mm x 400mm布面丙烯 2020年4月
《古风飘香》 600mm x 800mm布面丙烯 2020年1月
《2020年的十月》 920mm x 1230mm布面丙烯 2020年10月
《五月的草花》 600mm x 800mm布面丙烯 2019年5月
《那片红色的云》 300mm x 400mm布面丙烯 2020年1月
《可穿越的森林》 600mm x 900mm布面丙烯 2020年6月
《远方的海》 700mm x 1000mm布面丙烯 2020年9月
新浪潮 · 王建红专访
Q:您为什么偏爱绘画自然风景?
A:之所以偏爱风景画是因为它的宽容和自由度,最能表现自然中生命的力量,最使人心旷神怡的也当属自然景物。2020年艰难多事,人们纷纷来到山边丛林,偏郊旷野“投靠自然” ,一来进行徒步健身,二来寻找慰藉,此刻人们都懂得自然最值得依附。如何让作品有一种让人动心的永恒存在感就需要我们在风景画创作中讲好自然的故事。
美国纽约大都会美术馆
Q:您特别喜欢描绘光线,是否是因为加拿大清新的空气和明媚的阳光给您以特别强烈的直观感受?
A:一个画家重要的不是怎么画而是画什么。环境给我风景画创作带来的启发十分重要,大自然对我好像特别眷顾,我的故乡青岛风光秀丽,加拿大更是山川河流,光和季节的变幻赏心悦目,处处显现大自然的灵性以及丰富的人文景观。虽然曾受印象派色彩的感染,但大自然的滋养是最宝贵的,现在我越加感觉到风景画创作重在通过直观感受更好地吸收自然的灵感,比如加拿大画家罗伯特·贝特曼用现实主义的绘画风格表达着自己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欣赏,鼓励人们关注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再比如艾米丽·卡尔是加拿大第一位现代主义和后印象派画家,她在原住民村庄制作的大胆、令人回味的系列画作等等都将是我以后创作道路很好的借鉴资源。
美国大都会美术馆
Q:移居加拿大,地域、文化的改变对您的艺术造成了哪些影响?
A:处在不同语境的切换中,不同文化碰撞中,本身就是一种挑战,画画也像生活一样在变化、质疑和挑战中建立自己的领地,随遇而安地建立一种生活态度,从中找到自我。在诸多课题中无论是艺术的国际化,还是国际化的艺术非常有必要找到它们当中所交汇的那个部分,也就是可做共识的那部分,无论身处国内国外的艺术家们都关注中西合璧议题,但“中西合璧”并不是字面上和技术上的定义而是精神的体现,也就是说采取更全球化方法的艺术样式这一点很有趣也非常有意义,而且如何寻找具备辨识度高的新艺术形态更值得探索,其不受东西方传统的约束,化解流派、风格及主义之间的分隔,使艺术的趋势更多元,也必然更健康。
Q:您的写生作品并非完全写实,而是融合了后印象派的色彩空间和现代主义的构成意识,有的画面还带有一定的超现实意味,这种寓个人表现于写生之中,是否也正是您所追求的绘画方式?
A:艺术创作应给人在视觉美中带来思考,无论怎么画或怎么制作,新艺术应作为信条来坚守。我们总是希望表达现实,同时又希望它能深具暗示性或具有神秘的感受而不同于简单插画般的平铺直叙。我最近的风景画作品意图寻找一种形式是想创建一种经验,在其过程中获得进取和被理解,尽力简化解读复杂性的世界并让人得到实质性的情感触动的画面效果,并以辨识度高的新艺术形态,跟随艺术多元化势态,所以必然是探索性的。我的部分画作也无意中迎合了超现实主义创作理念:“强调梦幻与现实的统一才是绝对的真实”。
与艺术家交流
Q:注意到您在有的画面中增添了“云纹”的符号,有时会在北美的风景前加入明式座椅、中国陶瓷茶壶等东方元素,这是否也是一种意图东西融合的尝试?
A:巴比松画派曾主张“重新安排自然”除了眼睛看到的还有我们心里期望的。让画面有点设计感,让我们的期望插上翅膀,画面才有意思。画家雷东(法国)认为绘画主要是想象的结果,而不是靠视觉印象的再现。我也正在创作和学习中努力寻求和填补这些元素,这些“祥云”等符号的引用也是一次尝试,意在寻求将我感受中不一样的事物捏在一起会是什么效果又有多少可行性,努力寻找中西文化的交汇点、使两者都能互动起来的一种赏读模式,乐见不同文化由对撞走入对接,并增加它们融合的可能性。
与本地艺术家交流
Q:此次世界性的新冠疫情期间,您的生活与创作状态受到了哪些影响?您从中有哪些感受和体会?
A: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使人恢复对生命的感知,就是为了使人感觉到事物!
曾有朋友说我的画有温度感,这种鼓励让我受益良多,假如它们真的有温度的话,我希望它能疗伤,能抚慰疫情期间人们的悲伤。疫情大爆发让人们体验了隔离中的云生活,从内心恐惧到对大自然巨大威力的畏惧,仿佛一切都面对死亡的焦虑(尤其是北美地区),艺术语言同样感到无力,目睹眼前发生的一切反倒无法在平静中创作,同样此刻的绘画创作显得更有意义,可从中寻找对自然的敬畏、对人性的拷问、和对生存及未来的思考新方式。
很荣幸“库艺术”的采访安排,让我有机会创作之余梳理一下我的创作感受,也给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和总结的平台,一个好的艺术媒体真的是对中国乃至世界艺术发展的有力推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8

主题

99

回帖

888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88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4 22:18:3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要说一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懒得打字嘛,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右侧内容,后台自定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写生中国*三友画廊论坛

GMT+8, 2025-11-4 05:24 , Processed in 0.09204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